“勤奋是基金经理的标配,创造力才是量化基金经理的核心竞争力”,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数量化投资部总监余斌看来,日复一日的编程工作并不乏味,结合数据进行深度思考,日积月累,乐于其中。
量化产品在近年崭露头角,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量化策略是否总能有效?量化产品如何获得超额收益?量化模型是否需要与主动管理结合?证券时报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基金经理余斌,从公募视角看待量化产品长期发展。
从优质公司出发,落实平稳投资组合
证券时报记者:您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余斌:我的投资理念就是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具体来讲,我们投资标的必须是特别可靠的公司,而可靠一定是需要数据充分证明的。
我把量化股票池中的个股分为四类:(1)“红名单”。基本面业绩与估值同步提升的公司,数量较少,通常也为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这部分公司是不允许低配的;(2)“白名单”。公司质地较好,但未达到第一类标准,这部分公司可以低配也可以超配;(3)“灰名单”。公司质地有瑕疵,某一项或几项财务数据较弱,不可以超配;(4)“黑名单”。公司有较大风险问题,如ST股票、公司治理不佳的公司等,这部分个股完全禁止投资。
从优质公司出发,最后落地到一个能够实现比较平稳的超额收益的投资组合,这大体就是我的投资过程。
证券时报记者:您管理的大摩多策略和大摩多因子基金,近两年超额收益显著,能否展开谈一下您是如何管理这只产品的?管理产品的主要策略是什么?如果面对短期的市场波动,是否会有相应的策略调整?
余斌:产品的主要思路是量化模型选股,较少进行择时。在传统的因子框架下,我个人做了一些改进,主要是升级了因子评价的算法、细化了选股的逻辑。
我个人认为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数据体系,尽可能多地收集市场信息,进而提取有效信息纳入个股定价中。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发现市场中的一些价格规律,这些规律能否成为超额收益,也离不开基金经理对投资逻辑的理解和把握。
证券时报记者:您管理的产品的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哪里?
余斌:超额收益的获取主要有三点:研究深度、市场环境和风险控制。研究是投资管理的前置步骤,高质量的研究才会有高质量的产出。此外,投资一定要对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在市场风格发生明显切换时,基金经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风险控制的实践层面,我会利用因子和股票的相关性,去降低整体组合的波动水平,还会在选股体系中设置自动降低对波动过大个股的配置权重。
证券市场需要逻辑和数据的有效结合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量化基金经理与传统权益类基金经理的能力圈有哪些异同?量化投资能力圈有怎样的具体内涵?
余斌:量化基金经理需要具备强大的工具使用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主动基金经理更侧重对行业和个股的深度研究和理解,这是两者之间的不同,而相同点在于对市场信息的解读能力、广泛的社会学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深度思考后内心的笃定和自信。
具体来说,主动量化基金经理的能力圈对应四种思维模式。第一层:量化思维,也是量化投资方法论的内核,具体包括工具技能、概率思维和数据思维;第二层:中期思维,产业周期和景气度的感知能力;第三层:长期思维,对产业长期趋势和企业竞争力核心变量的提炼和理解。第四层:组合思维,如何依据已有信息构建最优组合。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纯技术上的量化模型设定和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哪方面更重要?两者之间如何做到更优的结合?
余斌:市场的复杂性之一表现在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规律会被另一段时间的规律所打破,甚至以非常极端的形式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持续和一成不变的价格规律。
模型和基金经理的关系有点像机器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型能够做出很多高度复杂的运算,弥补人类直觉认知上的不足,却难以代替人做决策和思考。AlphaGo的成功具有局限性,因为围棋问题在理论上是具备可行解的,围棋问题本质上是计算问题。而证券市场的问题不单纯是计算问题,证券市场追求的是逻辑和数据的结合,是模糊的正确。
因此,模型与主动管理是互相协作的关系。模型能够发现主观直觉上难以发现的投资机会,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暴露。但是,模型是基于历史视角的,是逻辑后验,从而弱于预测和判断未来。对于市场的重大变化和预测必须依赖基金经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干预。实际上,模型的应用本身就是基金经理主动干预的结果。两者的协作关系概括来说,模型为基金经理提供选项,对市场复杂信息进行提炼和降维,基金经理据此进行选择和决策。
证券时报记者:您能否具体谈一谈您对量化模型因子选择和权重赋予这方面是怎样的考量的?
余斌:一是模型通过优化算法,可以建立一套自适应的因子选择和赋权的机制,也是模型的重要相对优势;二是当因子投资逻辑发生变化时,基金经理应及时调整,从因子库中进行剔除。
证券时报记者:您是如何判断当前的市场,从量化因子的角度看,您认为今年市场的偏好是怎样的?
余斌:今年市场偏反转,股价表现与基本面匹配度弱于往年。
追求复利效应,公募量化产品长期发展向好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国内公募量化产品的发展前景?您认为能够在量化领域做大做强的基金公司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余斌:我个人对公募量化产品发展前景强烈看好。首先,量化方法天然追求复利效应,能够满足长期时间维度上的资产管理需求;其次,随着市场上股票数量越来越多,精选个股的难度在增加,很难充分地挖掘每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而量化投资的优势在于策略可以始终覆盖全部股票。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工业体系特别完备的国家,产业链丰富,上下游一体化不断拓展,反映到资本市场的特点就是不断涌现出细分行业的成长型公司。量化投资的方法论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具备优势;最后,量化投资组合比较分散,能够容纳的规模体量也相对较大,能够有效控制规模变化对业绩稳定性的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目前在量化产品的布局上是怎样的思路?您认为能够在量化领域做大做强的基金公司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余斌:目前我们的产品线布局以主动产品为主。这与我们公司以及股东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理念有关,我们一直认为主动管理能够创造长期价值,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的解决方案。
能够做好公募量化产品,必然是优秀的团队和优秀的公司互相促进、互相赋能的成果。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中,核心的要素是团队,而团队需要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环境中不断学习成长。公募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和学习平台,对于各家公司而言,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弱化基金产品短期的净值波动和排名,才能够帮助优秀的人员在这里面去做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