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专栏:永煤事件后城投债融资缓慢改善、信用加剧分化

来源:基金视窗 作者: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 唐海亮 发布日期:2021-03-16

2020年11月10日永煤事件发生以后,全国城投债融资遇冷,其中部分北方及中西部省份受影响较大,11~12月净融资额排名后4位省份分别为-158亿元、-97亿元、-96亿元、-94亿元。2021年1~2月城投债融资状况有所改善,上述地区中两西部省份净融资额已经边际转正;某北方省份1~2月净融资-140亿元,仍长期处于融资困难状况;某中部省份1、2月净融资额分别为-49亿元和-9亿元,其城投平台融资状况受永煤事件影响逐渐减弱,但边际改善仍较缓慢,以此中部省份为例可以观察其下述变化情况。

永煤事件至今已经4个月,政府的应对措施主要体现在协调区域内金融资源、摸排企业债务到期情况、增强债务系统管理等方面,以此维护金融环境的稳定、促进直融市场信心的恢复;金融机构方面,本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当增加了授信额度,信托等非标类投资主体尚无大规模介入,非银等债券投资者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发债企业层面,银行贷款仍可以顺利进入表内,经营业务可以推进,但融资成本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企业希望直融市场能够尽快恢复,4个月以来平台类主体的市场表现相应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从一级市场发行情况来看,市场化主体(省外金融机构、非银机构等)的参与缓慢增多,但发债成本上升、发行人资质区分更为明显。据笔者统计,永煤事件至今该省平台类主体共发行债券13只、总金额103.60亿元,其中54.60亿元为私募类债券;春节以前,发行债券总金额为44.60亿元,资金主要来源于省内金融机构的综合授信;春节以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发行债券总金额为59.00亿元,部分市场化主体开始参与部分信用资质相对较好主体的一级发行,但从主体资质、票面利率、发债期限和发行方式等要素来看,不同主体差别很大,而且同一主体的发债成本较永煤事件以前仍有较大差距。

从二级市场交易情况来看,主体间信用资质分化的情况更为明显。据笔者观察,永煤事件以后,短期区域内城投主体估值普遍上升50BP左右(以中短期公募债作为观察对象,下同),成交量急剧萎缩,投资主体处于观望状态,此后不同发债主体表现各异,大致情况如下:部分省级和省会城市内资质较好主体的估值差(目前估值同永煤事件发生时的估值差额,下同)缓慢回落至10~20BP区间,历史成交价格大体围绕估值波动,成交量一般;部分资质一般的主体估值回落更为缓慢,估值差在20~35BP区间均有样本,大多数历史成交价格较估值偏离并不剧烈,成交量有高有低;部分存在瑕疵的主体估值或维持在较高水平、或继续攀升,成交价格围绕估值波动相对较大,个别主体成交较为活跃。

未来,若永煤事件不再超预期发酵,区域内城投或将出现分化的局面。信用资质良好的主体可以较大程度恢复,而区域重要性低、债务负担重等弱信用资质主体仍将面临估值和流动性压力,短期内较难恢复其融资成本。